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的启迪
历史的厚度,决定眼界的广度、战略的高度。
2014年访问韩国,在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,习近平主席就曾深远展望:“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,面向未来,中国将做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?”
一番话联结起浩瀚的时间,“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,过去是,现在是,将来也是。”和平发展“是从历史、现实、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,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”。
从历史长远谋和平发展,以全球视野看交流互鉴,沿人间正道笃定前行。
置身庆州这座新罗王朝古都、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,徜徉于大陵苑历史遗迹之间,聆听着诗人崔致远“挂席浮沧海”的故事,处处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。天马冢发掘出土的文物里,有来自西亚的琉璃盏,有融入东南亚技术制作的琉璃珠,折射多姿多彩的文明光谱,见证开放包容的丝路佳话。
历史承载过去,也启迪未来。
当世界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,当亚太地区正处于关键时期,开放还是封闭,对抗还是合作,历史的钟摆朝向何方,取决于当下的抉择。
此次在庆州,来自东方文明大国的声音深沉而坚定:“我们要展现远见和担当,作出符合亚太人民期待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抉择。”
有人这样评论今时今日的中国:把“长期主义”从国内治理延伸到国际合作,使合作的信任基础不受短期政治周期摆动左右,从而为全球政治稳定与战略连续性注入力量。
>更多相关文章
热门图片
最近更新
推荐信息














